泰興古城形制獨特,狀如西瓜,鐘靈毓秀。古城河流縱橫,密如蛛網,街水相依,路橋相連,民間有“三步一拱,五步一橋”之諺。據清光緒《泰興縣志》記載,泰興古城有橋梁54座,最鉅者朝陽橋、阜成橋、文明橋、析津橋,因直通四城門,故稱之為四門大橋。 泰興地勢東高西低,東北之淮水西流至市河,由北水關南流經安泰橋,又西經太平橋、通江橋出西水關。 古城內市河支流環繞民屋、街巷,蜿蜒曲折,宛如一串美麗的項鏈,座座橋梁又似顆顆明珠鑲嵌其中,熠熠生輝,光彩照人。徜徉其間,或漫步或駕舟,觀橋下潺潺流水,看兩岸柳蔭花影,令人心曠神怡,流連忘返。 定位古城的中心——縣署,掃描東西南北,古城的橋一覽無余,脈絡清晰呈現。 縣署南衙門前有三思橋。 【三思橋,取名“三思”,一是告誡打官司的人要謹慎行事,三思而行;二是警示為官者要秉公辦案,三思而斷! 縣署東位于學宮前有應璧橋、文德橋、武定橋。 【文德、武定二橋東西對稱,形制獨特。文德、武定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治國方略:以禮樂德化世人,以武力安定國家。相傳,古城人有風俗:凡有嬰兒過“百日”時,都會由家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抱著,走文德、武定二橋,希冀長大后能成為文武全才之人! 學宮南面仙鶴灣處有天池橋、隆興橋,再往東南有鳳凰橋、飛虹橋。這里曾是泰興望族張氏的世居之地,“隆興”“鳳凰”祈愿這方土地昌隆興盛,飛黃騰達。 【天池橋,舊名淮海橋,跨鯤化池上。明末,引外河水環繞學宮,匯入鯤化池,經隆興橋紆曲以達于江! 【飛虹橋,位于城東南隅,此處柳樹成蔭,花團簇擁,風景優美,是泰興古十二景之一,明初詩人朱昶曾作有《飛虹跨馬》詩: 泥香草軟碧蹄驕,吟遍春風畫板橋; 半掩朱闌斜拂柳,平添綠水暗通潮。 晴絲故向杯前墮,野色全依仗外飄; 儼若飛虹飛不去,夜深神女待吹簫! 自學宮往東有朝陽橋,直通東城門——鎮海門。 縣署往西有迎恩橋、周橋、板橋、善讓庵橋、濟川橋、廣濟橋。 【板橋,位于營署照壁前,有兩座,東西對稱,西為石橋,故稱東板橋、西石橋! 【濟川橋,取名于泰興古治“濟川鎮”,因位于司徒廟門口,又名司徒廟橋! 【廣濟橋,順治年間邑人朱國靖捐資修建,故又名朱橋! 再往西少南有通江橋、接引橋。 【通江橋,位于龍王廟北,明邑人芮天宇曾為之作記:“天下之水皆東流,惟吾泰之水獨西流,昔未成城時,諸水皆合而西入與江,故跨河之橋名通江焉。橋之南不數武有龍王廟,豈其時西南去江不遠,故祀江神于斯耶!”】 【接引橋,位于白蓮庵前,故又名白蓮庵橋! 一直往西至阜成門有阜成橋,又名新橋,為西門第一大橋。 縣署西南有輔治橋、豐盛橋、鎮安橋、樂善橋、大義橋。 【輔治橋,因縣署西南角有拘押人犯的“獄室”,故又名監橋! 【豐盛橋,即封家橋,因地處封家巷(今春林巷)而名! 【鎮安橋,舊名鼓樓橋,明洪武中,知縣呂秉直修建,當時上面建有譙樓,巍然高聳,臨照四方,為邑之樞紐。鎮安橋為單孔石拱橋,橋兩邊市井繁榮,幾百年來一直是泰興的商業中心! 【樂善橋,即岳師橋,為拱型石橋,相傳,南宋初,岳飛抗金駐軍于此,遂將軍情民生公告張貼橋頭,人們便將此橋喚作“岳示橋”,后訛為岳師橋! 縣署往南有安泰橋,少東有永濟橋、香花橋、八字橋、萬壽橋,又西有流水橋、朱雀橋、度生橋、慶云橋、南板橋、北板橋、太平橋,中間為文明橋,直通南門——澄江門。 【香花橋,位于廣福寺西。相傳,宋室南渡時,有三個妃子葬于此處,每至春暖花開之時,河中便有許多桃花飄浮,人們認為這是妃子們梳妝洗落的胭脂花粉,故名此橋為香花橋。清桂敬順曾作《香花橋步月》詩: 狂吟環座石橋邊,為愛清宵不肯眠; 一代芳魂星在水,五云仙觀月當天。 鐘疏漏靜聞孤笛,人影霜痕浸冷煙, 此際不堪重念遠,秦郵潮淺滯行船。 【文明橋,拱型平面石橋,位于南門大街,俗名大橋,是進出南門的交通要道。南宋初,知縣洪遵祖復增外城時修建,寓意人們對社會良好風尚的祈求和渴望! 縣署往北有義寧橋、通濟橋,東有書帶橋、學橋,再往北有孔家橋、北水關內浮橋,浮橋往西有東岳廟橋、石橋、馬橋、東紅橋、西紅橋、紫石橋、花園橋,中間直通北門——拱極門的為高橋,析津橋是其舊名。 【義寧橋,位于義寧街,又名白公橋! 【書帶橋,舊名常家橋,康熙年間,教諭荊子邁以此橋如帶,與學宮后筆架山相近,取書香不斷之意,遂更名為書帶橋! 泰興古城的橋,有拱橋、平橋,有木橋、石橋,每座橋都凝聚了古人獨具匠心的造橋智慧和博大精深的哲學理念。據說,古城內最為常見的是“三塊石頭橋”,這些巨石從江南運來,因船載裝卸不便,遂使用木排直接進水關,運往指定地點,安裝到石駁坎上。 據縣志記載,明嘉靖年間,市河尚能通舟,后屢淤屢浚,屢浚屢淤,至清末流淌千年的古城河流大多已廢棄,“民屋其上”。古城的橋也因此或毀或圮,得以留存的幾經修葺,亦面目全非。 一座橋一個故事,一座橋一段歷史。如今,古橋雖已不再,然而那滄桑古樸的記憶依然令人回味無窮,人們難以忘懷的還有那千千萬萬捐資修橋的善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