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建于清代咸豐年間的襟江書院,是我市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。為保護和傳承歷史文脈,前不久,我市啟動了襟江書院及石刻修繕工程。 在襟江書院及石刻修繕項目現場,施工人員正在修繕書院屋頂。由于建成時間較長,襟江書院陸續出現屋面漏水、山墻開裂、墻面霉變脫殼、廊架腐蝕等問題,影響建筑安全。此次改造,將揭除屋面約13萬片瓦片,全面更換破損瓦片,新增屋面防水。更換腐蝕木構架,粉刷門窗,同時將原有水泥路面更換為方磚。園內還將新增雨水管道連通市政管網,提高排水能力。石刻是書院內重要的文物,此次修繕將清理石刻表面霉變,更換保護木框等。項目現場負責人常富生介紹:“襟江書院修繕工作按照原規格、原形制、原工藝原則,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,計劃在今年12月底完成。” 據《泰興縣志》記載:1858年冬,浙江人金以誠任泰興知縣,他捐獻出自己的“養廉銀”和“膏火費”,倡議籌建書院。邑人積極響應,1861年6月,新書院落成。因登樓可觀江流,遂取名“襟江書院”。襟江書院主體建筑前后四進,從前往后在中軸線上分別為大門、重門、講堂、文昌魁星樓。襟江書院由山長主事,聘進士、舉人等擔任講習,以儒學為主。1901年湖南人龍璋上任泰興知縣,改襟江書院為“泰興縣學堂”;1902年改為泰興第一高等小學,這是泰興創辦最早的新式學校。朱東潤、鄭肇經等泰興名人曾在此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。2019年,襟江書院及石刻被列入省文物保護單位。 |